网页浏览总次数

2016年9月6日星期二

《導火新聞線》—— 在點擊率的大海中浮沉

9月1日的“記者節”,是港劇《導火新聞線》改拍成電影的上映日期。

曾幾何時,連續劇中的劇情是每一天放工回家迫不及待追看的命脈,一切只因為自己身處的行業和劇情頭太多太多的相似之處,包括採訪節奏、追求獨家、搶點擊率、獨特角度,當然劇中的新聞自由度始終是大馬新聞自由望塵莫及。

這部戲一開始就有算是濃縮交代的連續劇“精華”和人物介紹,但不知為何看到配角王子在連續劇中遇刺身亡,有些莫名的心酸,還有輝爺在天台難過不已的時候,阿咩用王子去激勵輝爺那段也同樣覺得感動。

這次的故事以時間軸來交代劇情發展,除了讓觀眾緊貼高低潮外,或許也讓同行走出電影院外,如同經歷了一次重大的採訪事故。

更多的劇情其實無需再透露,想知道就自己買票進場觀看。



然而,《導火新聞線》對大馬媒體來說是“理想很豐滿,現實太骨感”。舉例,新聞自由度、“總字輩”的指令、同事間的默契、同行間的競爭、受訪人的肚量等等都和大馬媒體現況大大不同。

電影帶出了時下為了搶快而不惜一切奉獻現場狀況給讀者的情節,其實在大馬媒體常發生。例如在未經求證之下就發布消息的媒體,一般上賺了點擊率,賠了準確性。但站在某些館方,準確性似乎不比點擊率重要,反正現在有個button叫做“ EDIT ”,一切都可以挽救。

在電影的最後一部分,當大家陷入谷底之後所打出的一場逆轉勝,正正是媒體應該學習的。

在第四工業革命的現代,加上社交媒體的發達,早在一入行的時候就有前輩提醒我,紙媒就快沒落了,趕緊轉型或者轉行。那時涉世未深的我,於是每次都盯著害怕被罵的心態採訪,同行有我也要有,反正就是不要輸就對了。

過了幾年後,現在的我(依舊涉世未深),骨子裡始終是叛亂分子。認為從我的角度、我的筆、我的鍵盤,就應該決定要給讀者看什麼。當然,我可以如劇情那種,編造故事騙HIT RATE給讀者,為公司盈利。

不過至今都非常認同,不應該讓點擊率和讀者牽引我的方向,而該讓讀者知道我在寫他們應該知道的事情。

作為普通組媒體,時下新聞和時效性永遠並存,除非你想策劃比較有意義性的專題式報導,否則都是立刻進行。但哪一類的專題式報導,才是“總字輩”和讀者BUY的,始終無法讓你說了算。

所以,叛亂的我到這一刻為止,都認為我只寫該給讀者知道的事情。但也因此和上司屢次出現火花。得以繼續生存,終歸上司就事論事的優點,而非斤斤計較。而且,現在讀者只要重點,冗長和沒有爆炸性的新聞不再吸引和他們無關的眼球。

(扯遠了),點擊率,無論是觀看率或者轉載率,其實都可以讓一個媒體工作者腎上腺素飆高、瞳孔放大、自豪和自我膨脹的心理隨之而來。而網民的留言也可以讓你開心地吃不下飯,也可以生氣跺腳錘案。




能將點擊率轉換成盈利,絕對是利益可取之處,畢竟換作自己坐上總字輩的位子,贏就是唯一的目標。但點擊率不應該凌駕於主導新聞的方向,莫非如劇中所言,是不是為了點擊率,什麼都可以做?

如果真的什麼都可以做,的確印證了電影中的那句話—— Stay Hungy。後來,女主角在打完仗的時候點出媒體良知,Stay Hungry的完整版,是來自《地球产品目录》的创始人和主编 Stewart Brand所寫的,“Stay hungry. Stay foolish”,意即“求知若飢 ,虛心若愚。

但曾幾何時,我也羨慕有一天媒體可以有自己的風格,並演變成一種具有權威性的刊物,即使是1天只發布5則報導,都讓讀者能掏錢訂閱。

“當一名重要的異議分子在異國遭逮捕時,我們會寫一篇頭版新聞;而當10萬名女孩常態性地遭到綁架及被非法賣到妓院時,我們甚至認為這不是新聞。

部分原因在於,我們媒體往往善於報導特定日子發生的事情,卻疏於報導每日常態性發生的事情。” — 摘自《Half the Sky》 by Nicholad D Kristof.


所以,很多時候我們傾向於“讀者愛看什麼”,而不是“該給讀者看什麼”.